你以為只有少部份人才有創意?那就錯了…
1968年,科學家喬治·蘭德(George Land)做了一次實驗,他對1600名5歲大的幼兒進行創造力測試(這個測試本是NASA用來評估工程師和科學家的創意潛能),當這些小朋友10歲和15歲時 ,會再次接受測試,即十年內進行共三次測試。蘭德亦對28萬位成年人進行了相同的測試。
結果發現,98%的5歲兒童被評為「具有高度創造力」,5年後,這些長到10歲的孩子,只有30%保持高度創造力。當他們15歲時,只剩12%具有高度創造力。而成年人的測試結果更為驚人,只有2%的受試者具有高度創造力。
從這個實驗中,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:所有人天生都是有創意的,但隨著歲月流逝,人們逐漸失去創意。蘭德更表明:「non-creative behaviour is learned」,意思即是,非創造性的行為是後天習得的。
想成為有創意的人?就要懂得「保留創意」
根據上述實驗結果,我們知道問題不在於「如何培養小朋友成為有創意的人」,而是我們應該盡力保留小朋友的創意或提供機會給他們發揮創意。只要他們擁有的經歷越多樣化和多面性,他們在早年獲得的創造力就越廣泛。
我們必須知道,其實小朋友的創意是無止境的,家長不應該讓小朋友有「我是沒有創意的」這個錯覺!我便曾經遇到一個自覺沒有創意的小學五年級男生。當時,我為了打發時間,便畫起畫來,並邀請男生跟我一起畫,他竟然這樣回答我:「我不畫了,媽媽說我沒有創意,只有數學叻」。除了詫異之外,我還感到一點擔心:為甚麼一個小朋友會斷定自己沒有創意?是他自己想出來?還是他媽媽灌輸這個觀念給他?讓我重申一次,任何人、任何年紀都可以有創意,精於數學跟有沒有創意也是毫無關係的。我建議各位家長應該為小朋友提供機會、平台和工具,讓他嘗試一手一腳解決困難,也就是給他們營造創造性的體驗,讓他們知道,他們是「可以」有創意的!
遊戲時間:玩積木提升創造力
對我來說,要給小朋友提供創造性的體驗,最好就是透過遊戲,因為遊戲變化多,基本上每個遊戲的設定都是要玩家解決問題,所以絕對是讓小朋友發揮創造力的最佳工具。當然,小朋友在玩遊戲的過程中也可以發展想像力、靈活性和各種不同的力量。以下我就會介紹三個用LEGO DUPLO玩的遊戲,讓家長和小朋友一起發揮創意。
遊戲一、給小朋友驚喜:帶出非一般的結果
很多時候,當我們認知到一件事物的樣子後,就會覺得這件事情或物件「就係咁樣」,很少會再花氣力想想它會否有其他樣子或可能性,但創意其中一個要素就是新穎性,亦因為不滿足於現狀,才會致力尋求更好更高效的解決方法。因此,家長也應盡力給小朋友了解,事情不一定只有一個樣子或一個解決方案,就像玩玩具,也不一定只有一個玩法。
譬如我用LEGO DUPLO的塔吊機和建築工地這款玩具作為例子,一開始玩的時候,我們可以先砌工地原本的樣子,讓小朋友玩玩起重機、推土機、拼砌建築物等。
小朋友玩熟後,就可以嘗試製作驚喜,譬如用同一盒玩具拼出機器人,過程中,一定要面對很多解難的部份,例如怎樣拼出機器人雙腳雙手?怎樣的結構機器人才會穩固,不易倒下?整個遊戲過程就是發揮創意的過程,我們也可藉機向小朋友展現不斷嘗試、不要懼怕失敗這些心理質素。
遊戲二、遊走於2D 與3D 之間
很多小朋友喜歡畫畫,我們也可在畫畫之上延伸出其他遊戲。玩法很簡單,家長先和小朋友一起決定畫畫主題,譬如畫一個堡壘吧,然後大家一起發揮想像力:「保壘的外形是怎樣?」「有沒有門或窗?」「如何裝飾更好?」,研究一輪後當然要畫出來。之後,就可以嘗試用積木,把剛才畫出來的平面保壘砌成立體版,這個過程也可以訓練小朋友的視覺空間感。
除此之後,亦可以調轉玩法,變成先砌物件,再把它畫出來。這樣就可訓練小朋友的觀察力,而觀察力也是創造力的其中一個要素,因為觀察力越強的人,會越容易留意到問題的所在,亦更有可能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。
遊戲三、創造有用的東西: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
這個遊戲跟遊戲一有點相似,但今次的遊戲目標不但是要創作出驚喜,還要創造出於日常生活實際可用的東西,就如生果盤、紙巾盒等。家長也不必擔心,以為要用很多不同美工材料做勞作,其實我們簡單地運用家中的LEGO DUPLO,也可以做出「有用」的東西。
譬如之前就有一位小男孩曾經用積木砌過一個旋轉式「閱讀神器」,除了方便放書本閱讀外,他還把積木吊臂當成糖果盤;而會閃燈的機關,則是呼叫媽媽幫忙的訊號燈,的確是創意十足。假如小朋友曾經成功創造出一件有用的東西,他內心都會得到滿足感,滿足感亦會變成動力,促使他繼續努力創作。
以上就是我對創意的見解,希望家長閱讀完畢後可以更清楚了解創意是甚麼,以及如何可以保留小朋友的創意,讓他們有更多創造力體驗,在未來的學業及事業上好好發揮!
Comments